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南京近郊浦口区,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的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就落地于此。眼下虽然已经临近春节,但许多科研人员仍坚守岗位。新春走基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农业硅谷”,去看一看当科技的“潮”遇上农业的“土”,两者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这两天,就在不少人已经开始享受假期的时候OB哈希游戏,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农业农村部绿色智能肥料重点实验室里,仍是一派忙碌景象。在张福锁和沈其荣两位院士的主导下,实验室这几年在土壤微生物领域不断实现创新突破。眼下,研究团队正瞄准市场需求,专注于通过生物手段提升土壤健康、改善作物品质和农业生态环境,争分夺秒早日让创新成果可落地、见成效。
与实验室毗邻而居的思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受益者之一。在企业总部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当天生物肥料产品的销售数据。尽管不是旺季,但是每天12000单左右的销量在业内也是“遥遥领先”。
思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怀峰告诉记者,逐步和院士合作之后,把企业就迁到了农创中心附近。这边有非常好的研发平台、人才团队,包括也有很多合作会。2020年的数据是五千多万元的营收,2023年实现了两亿多的营收。
华怀峰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了在“院士天团”加持下企业转化出的几款拳头产品。比如,这款围绕“哈茨木霉菌”开发的生物肥产品,让农作物具备了更强抗寒抗旱、抗病虫害的能力,不仅帮助当地4000亩水稻实现15%的增收,同时由于价格低于进口产品三分之二,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而对另一款菌株的开发利用,可以把家禽牲畜的粪便通过发酵转化成为生物有机肥。
华怀峰向记者展示,这种是牛粪发酵完后挤压的“种植砖”,这一块大概300克,能卖3块钱,泡水之后能涨五倍大,1吨就是1万元,技术就转化成生产力。
这项“变废为宝”的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处理问题,一经推出大受市场欢迎。目前企业在18个省建设了50多个工厂,就地处理农业废弃物。固废年处理量超200万吨,形成的有机肥年产销超50万吨,销售额接近1亿元,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绿色兴农方案。
华怀峰告诉记者,这些废弃物每天都产生,每天必须要处理。春节都是一直在生产,刚刚有3吨产品运到东南亚也去了,希望再扩大更多海外市场,虽然辛苦一点也值得。
用科技进步塑造农业发展新优势,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将自身的创新种子不断繁衍播撒。自2018年正式运行以来,中心围绕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功能农业等前沿领域开展研究攻坚,深度参与多个国家级农业创新项目。
南京思农有机肥研究院技术开发经理蒋毅告诉记者,团队正在进行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目前已经进入到样品的检测阶段,去了解全国土壤的健康情况,为了让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截至目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已累计引进院士团队9个,打造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落地高科技企业350余家,产品影响力从一域辐射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把一大批好品种、好技术变成好产品、好品牌,用实际行动践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走在前”的殷殷嘱托,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季建南 刘霞 唐颖 罗聪懿 李泽灏 郑伟 何斐 浦口台 编辑/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