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
9月6日至7日,第2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第26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和第18届东亚峰会相继举行。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中方坚定支持今年会议提出的“东盟举足轻重:打造经济增长中心”的主题,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经济复苏与增长。
东盟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高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今年东盟创始五国的年均经济增速将达到4.6%,比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速高出0.6个百分点,比发达经济体高出3.1个百分点,仍属于全球经济增速较高的区域。除了中国和印度之外,东盟的年均经济增速高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2010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中亚地区、欧洲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年均增速分别为3.7%、3.3%、2.9%和1.9%,而东盟为4.4%。在持续多年的中高速经济增长之后,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东盟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9%增长至2022年的3.6%,几乎翻了一番。如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22年东盟经济总量占全球的5.3%,属于第五大经济体,仅次于中国、美国、欧盟和印度。
东盟是全球贸易的活跃行为体。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东盟向世界出口货物额约2万亿美元,仅次于欧盟、中国和美国,位居世界第四,约占世界货物出口额的7.9%。新加坡、越南OB哈希游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是东盟货物出口额位居前五位的成员国,2022年货物出口额分别占世界的2.1%、1.5%、1.4%、1.2%和1.1%。以国别计算,东盟上述5个成员国均属于全球货物出口前30强。其中,越南的出口十分强劲,2019年超过马来西亚跃升为东盟第二大出口国。
东盟贸易的迅猛增长得益于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东盟秘书处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中国已连续13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9753亿美元,东盟已连续3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和东盟也互为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和目的地。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累计双向投资额超过3800亿美元,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6500家。
中国—东盟在推动经贸合作时进行了制度创新。21世纪初,中国率先和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双方创造性地提出“早期收获计划”,中国对东盟出口打开了方便之门。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断升级,目前双方正积极推进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提升中国—东盟经贸制度型开放水平,覆盖范围扩展到数字经济等领域。除了东盟层面的制度设计,中国也根据东盟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灵活建立多种层次的自贸协定。如《中柬自贸协定》于2022年1月生效,双方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税目比例均达到90%以上。再如,今年4月已完成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首次采用负面清单模式推动双方服务贸易和投资进一步自由化。今年6月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区域内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与其他自贸协定相比,RCEP创造性地提出原产地累积规则,助益区域内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区域生产网络。
中国助力东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超过3800亿美元,东南亚地区吸收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多的承包工程项目。2021年底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已累计发送旅客约21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过2500万吨。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不仅刺激了老挝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使老挝连入泰国铁路网,未来也可以和规划中泛亚铁路网的越南和缅甸连接,进一步推动澜湄合作机制相关国家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在东南亚的海上方向,雅万高铁是东南亚第一条高铁,对人口接近7亿的东南亚更具吸引力和经济效应。
中国—东盟合作取得顺利进展,最根本的保障源于高水平的政治互信。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堪称全球区域合作的典范,不仅经贸合作领先,而且政治互信水平高,形成了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双方均将发展置于国际合作议程的中心位置,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中国是第一个签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大国,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互动极为频繁,中国尊重地区合作中的“东盟中心性”,吸纳“东盟方式”,顾全大局,以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和纷争。2021年,中国和东盟将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双方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国和东盟均反对区域外大国干涉内政,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
未来,中国仍将继续支持东盟发展并扩大双方合作。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遇到一定的挑战,在这种情势下,中国—东盟的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将进一步发挥引领区域合作的积极作用。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东盟地位十分关键,面临升级双边关系的良好机遇,双方均应抓住这种机遇,推动形成更加开放的区域大市场,巩固地区的和平稳定。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OB哈希体育OB哈希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