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章豹(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OB哈希体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2024年1月19日,习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为推动工程科技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卓越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人才支撑,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是提升中国工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和中国创造,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中国工程师坚定科技报国理想,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勇攀工程科技高峰,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造精品工程、铸造“国之重器”方面,创造了辉煌的工程成就,彰显了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创造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习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许多产业面临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高,而工程师占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支柱,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必须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加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是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习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工程师是工程科技创新的能动主体,是工业文明的创造者、新兴产业的开拓者和美好家园的建设者。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上普遍出现工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各国都加大了对优秀工程师的引育力度。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性支撑,卓越工程师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关键队伍之一,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突破工程技术难题、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面对个别国家大搞科技“高墙”和技术封锁,必须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事关国家安全、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凝心聚力开展核心技OB哈希术攻关、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有效提升中国工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要不断壮大新时代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近现代社会发展史表明,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影响着一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红利正向人才红利转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习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显著特点是创新。新质生产力比传统生产力更加依赖高素质劳动者,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支撑。工程科技创新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卓越工程师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不论是大型工程的建设和“大国重器”的铸造,还是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突破,都离不开卓越工程师的创造性劳动。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新基建工程等,已成为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力。要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基础工业、高端制造业、军事工业以及新基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必须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习强调,“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打造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坚决破除制约工程师队伍建设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源整合作用,切实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改善工程师的待遇水平、拓展工程师的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工程师的创新创造活力。一方面,着力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健全工程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以及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卓越工程师特别是海外顶尖工程科技人才引进与使用力度,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倾斜、社会保障和“一站式”服务;鼓励支持工程师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咨询论证;进一步加强工程师荣誉表彰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工程师模范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动员广大工程师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另一方面,努力拓展工程师职业发展通道。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实施工程大师和卓越工程师培育与支持奖励计划,增强工程师战略人才力量及其自主创新能力;破除唯论文、唯学历等评价导向,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工程技术人才绩效管理与评价体系,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资质认证制度,促进工程师国际互认与国际流动;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离岗创新创业或进入企业转型为卓越工程师,促进工程师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双向流动;持续深化工程师职称制度改革,畅通和拓展工程师职称晋升渠道;在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工程中,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科创成果孵化转化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卓越工程师开发投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渠道,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要把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新工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引领,持续深化工程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有效提升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习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要锚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目标,不断优化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升级和工程科技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深化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习强调:“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作用愈加凸显。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高校和企业双方力量,合力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高科技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理应主动肩负起产教协同育人的使命,推进企业关口前移,同高校在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制定、学科专业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专业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实习指导、评价方式改革、科技成果转化、职工继续教育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并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人员双向互聘制等,加大“引产入教”“引校进企”“以产促教”力度,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大批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通过校企密切合作,在高校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及现代产业学院,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产业与技术创新优势,构建政府部门、产业企业、行业院校等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国家、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输送大批“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