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记者从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了解到,2025年清明假期圆满收官。截至发稿,沈阳累计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2.80%,实现国内游客花费同比增长12.91%。
研学游、博物馆游备受追捧。截至4月6日12时,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7.34%,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6.98%,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4.92%,辽宁省博物馆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4.42%。(来源:沈阳日报)
围绕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社会保障、基层治理6个方面,2025年,沈阳市在民生福祉赛道提出20项任务、49条具体举措,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4月3日,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决战决胜 勇于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培育具有OB哈希体育示范效应的创业工作站20家,力争在全国率先推行劳动争议裁审衔接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就业创业17万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5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力争新增优质公办幼儿园学位1.3万个、普惠性学位3000个,培育25所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争创2所省级特色普通高中。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在城市培育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60个。以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建设为基础,着力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做实医联体建设,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破1万人次。开展“国粹岐黄 健康沈阳”中医药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打造“安心托育”服务品牌。落实“体重管理年”行动,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深入实施“出门就健身”惠民工程,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持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实现品质养老社区培育率达到100%,加快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优化升级。
全面提升机构养老专业支撑能力,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医康养护一体化服务项目力争年底前培育不少于20个,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0%,建设“盛情康养”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举办银发经济博览会,全力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专项行动,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困难群众。分层分类开展社会救助,合理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养育标准,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开展“四季护航 爱暖沈阳”救助管理专项行动,建设OB哈希体育临时救助引导点26个,成立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培训基地。打造“慈善+”服务场景,鼓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叫响我市“沈慈阳善”慈善品牌。(来源:辽沈晚报)
日前,沈阳地铁“会合点”全新升级,沈阳地铁目前11座车站站厅共设置13处“会合点”。大红色标识十分醒目,让沈阳网友直呼“沈阳地铁太贴心,生怕咱和咱的小伙伴走失”。
如今,沈阳地铁部分车站站厅层设置了十分便于识别且唯一的“会合点”,再也不用担心小伙伴在地铁中互相寻找却“擦肩而过”了。每一个“会合点”都十分醒目、便捷又暖心,让乘客的需求“被看见”,也让相约的人“被发现”。
目前,沈阳地铁共有11座车站站厅的13个点位设置“会合点”。分别是1号线号线桃仙机场站、沈阳北站站、奥体中心站,3号线号线市府大路站、皇寺路站,9号线奥体中心站、淮河街沈医二院站、长白南站、铁西广场站,10号线丁香湖站、东北大马路站。
沈阳网友“璀源是龙叔啊”在社交媒体中感叹:“今天突然发现,这个会合点的标识更新了!简单粗暴,醒目便捷!之前是,生怕咱走错找不到道!现在是,生怕咱和咱的小伙伴走失!”沈阳网友“十七酱”也补充,“换乘站标识巨大,一面墙那么大,生怕你走错。”
“等待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我们在城市的‘地下脉搏’中交会,共赴一场美妙的旅程”,这些,都是沈阳地铁“会合点”升级后的标语文案。这些暖心的“会合点”,既让乘客在等待中感受到沈阳地铁服务的温度,也感受到沈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来源:辽沈晚报)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市金融系统工作会议上获悉,截至2月末,沈阳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万亿元,比年初净增长232.5亿元。前两个月沈阳市贷款增量占全省增量的55.6%,居全省首位,金融增量资源向沈阳集中的趋势明显。
今年1-2月份,沈阳市信贷总量稳步增长,总体规模继续保持东北首位。截至2月末,沈阳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万亿元,占全省的39.8%,接近四成;比年初净增长232.5亿元,同比增长2.8%。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今年年初以来沈阳市各大项目的陆续开复工,需要大量资金注入。金融增量资源向沈阳的集中,说明了沈阳市总体良好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计划开复工重点项目3000个以上OB哈希游戏,谋划储备项目总投资达到5.5万亿元,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将指导金融机构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服务沈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为沈阳市房发保障房开发有限公司“中德园D63项目”投放7050万元贷款,实现辽宁省金融机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的首笔投放。据悉,该行积极发挥在住房金融和城市建设领域的传统优势,顺应沈阳市加快构建“市场+保障”的新型住房体系发展要求,推动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工具效能在沈阳有效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9.7亿元,惠及813户企业市场主体;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新设工具落地显效,累计发放各类新设工具31.6亿元。
下一步,沈阳市将继续用足用好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结构、价值的三重功能,继续扩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受益群体覆盖面,加快扩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普惠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各类新设再贷款和碳排放支持工具使用规模。
近日,和平区两家民营企业凭借良好的纳税信用,与银行签署贷款意向书。“在税务部门的牵线下,我们和盛京银行沈阳分行成功签订了‘银税互动’专项贷款意向书,将极大缓解我们资金紧张的问题。”重药(辽宁)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哲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全市金融工作围绕“五篇大文章”重点发力,开展金融助百企专项行动,为企业累计发放贷款96.2亿元。截至2月末,沈阳市科技贷款同比增长68.5%,普惠金融贷款同比增长9.5%,首贷中心累计为898户企业发放首贷14.2亿元、贴息1130多万元。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持续在金融促消费方面精耕细作OB哈希游戏,加快产品的创新,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来源:沈阳日报)